第1958章 四院两司安天下,洛阳神都贺新春(1 / 4)

洛阳城内,太极殿上,文武群臣肃立两厢,赵斌端坐于御阶之上,俯瞰朝堂。自大宋推行二十四道、设一都四京以来,疆域规制看似庞杂,但就朝堂运转而言,不过是从东京迁至西京处理政务而已。虽是迁都之举,于动荡未平的大宋而言,倒也并未掀起太大波澜。

然而,当赵斌在殿上一一颁下新政:设稽文司振兴文教,立皇城司监察百官,置政务院治理民生,建度支院统筹税赋,设提刑院执掌刑律——五权分立,纲举目张。待这些制度落到实处,大宋上下文官体系必将迎来一场剧变,牵动数万官员、十余万门阀、数百万百姓的命运。可这一切,与韩世忠方才所提之事相比,竟显得轻巧许多。

毕竟天下文武并立,文官数万,军中将领亦不下此数。文官改制,无非职司调整,百姓依旧耕织商贸,度支院税制改革,对寻常人家而言不过是纳粮缴税的名目有变,银钱终究还是流入国库。

然而军制改革,却全然不同。一旦启动,不仅牵动全军将领的调任,更涉及百万北伐军的安置——那将是一项浩大且耗资巨大的工程,牵扯足足数百万户大宋黎民。

抗金十余年,军中百战老兵不在少数。如今天下初定,老卒理应解甲归田,新丁亦需招募整训。像岳飞等几位大帅手中的权柄,纵不全部交出,较之北伐之时也必然大幅削减。

这些日子,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旧事、前朝重文抑武之策,一直在韩世忠等人心头萦绕。然而军制改革势在必行,赵斌此前已拟定章程,并与四帅反复商议,自认万全。

依照商议结果,四帅深知陛下欲行文武并重之策,有意扶植武将制衡文臣,许下的待遇可谓极为宽厚,对众将的安置也称得上公平仁厚。

然而谁都明白,再完善的制度,一旦置于朝堂之上,落入众将耳中,难免生出变数。最令他们担忧的,是那些中层将领——这些人出生入死,如今盼着封赏,若觉得分配不公,难保不会心生怨望。万一有人胆大妄为,闹出拥立之事,纵然赵斌明察不搞牵连,也难免君臣离心。

这边韩世忠等人胆战心惊,那边赵斌同样如履薄冰。他推行新政向来分步渐进,可田制改革依旧逼出了陆泽。陆家虽被皇城司翻手平定,然若军改中再生变故——尤其是那些手握实权的底层将校若煽动军心,纵有雷霆手段,一旦处置失度,难免留下千古苛责。

他不由想起历代旧事:唐太宗以“司马懿七十尚能平定辽东”激李靖出征;汉高祖剪除异姓诸侯如履薄冰;光武帝“退功臣而进文吏”其中艰难;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仍遭非议;明祖蓝玉之狱更是将鸟尽弓藏演绎到极致。这大好江山来之不易,赵斌实在不想在最后一步功亏一篑。

正因如此,当韩世忠奏请修改军制时,殿中空气陡然凝重。文武百官屏息垂首,就连侍立的禁军都将呼吸放轻了几分。赵斌既恐听到将领口出怨言,众将也惧新君为固皇权而萌生杀意——更怕的,是那些不知轻重的部属在此时妄言,触怒天威。

然惧则惧矣,该行之事终不可废。既已提出,便须议定。更何况,军制不改,北伐功臣的封赏便永无定论。

因此赵斌目光扫过殿内众将,深吸一口气后缓缓言道:“这军制自然也要改,毕竟如今我大宋百万人马,分由四帅统领,可所行军制却不下三种,战时还好大军径直冲杀就是,现在天下太平,众军也该休整一二了,若是还用这混杂的军制别的不说,怕是俸禄都不好发,诸位的功劳也不好定啊,总不能这个是将军,那个是统制吧。”

赵斌语气轻松,殿内原本凝重的氛围也随之缓和。众将面上渐渐浮现笑意,目光灼灼地望向御座之上的君王。

赵斌见众人神色稍霁,当下缓缓言道:“这些日子关于军制一事,朕也多有思量。韩帅所言不错,日后凡武将、武职、以及各军军务,全归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