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7章 清算昔年江州账,立田安民万世基(1 / 4)

如今洛阳朝堂之上,能立于御阶之前的,皆是历经十余载抗金烽火洗礼的忠臣良将。他们心中所念,无不是大宋国富民强、江山永固。如李纲这般的老臣,亲历过岁币之耻,更盼今朝能真正海内升平、长治久安,因而对赵斌所推行的诸般新政,无不倾力支持。

然而金殿靠后之处,却是另一番景象。

那里立着的,可谓鱼龙混杂。武将之中,不乏杨幺、王摩旧部,这些人早先混迹江湖,武艺谋略本就不精,更遑论参与朝政、治国安邦。

文臣之列更是芜杂:有自黄龙府久囚归来的旧官,有临安城破时见风转舵、归附新主的降臣,亦有张叔夜麾下久守北地的文士,还有追随赵斌经略太原的亲信。

如今大宋初定,赵斌既行迁都之举,又谋改制之策,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明有数十万北伐精锐坐镇,暗有皇城司耳目监察,赵斌也就暂将这些人留用于朝。

赵斌原本打算,待诸事理顺、朝局归正之后,再行甄别。若有才德兼备者,量才擢用;若实不堪任者,亦许其携财归乡,为一富家翁,也算全了一场君臣之谊。岂料他尚未动手,其中一些不堪之辈竟已按捺不住,如今更有人胆敢公然非议田制改革。这一下,赵斌这些日子方稍平息几分的杀气,又被猛然勾起。他目光如刃,冷冷盯住那道立在殿门处的青袍身影,心中寒意愈浓。

此人倒非无名之辈,正是昔年江州城中,倚仗家族势力侥幸得脱的陆泽。因有族中长辈多方打点,他这些年虽未平步青云,却也顺遂地从江州调入临安,在赵构麾下谋得一官半职。

赵斌一统天下之后,仍将他留用于朝,今日在这大殿之上,他一是仗着赵构所封的官职尚未被削,二是自恃陆家势大,竟也混到了殿门之前,有了一个位置立身,得了议政之机。只可惜他脑子糊涂,仍将龙椅上那位当作昔日不得不对世家妥协的赵构,自以为进言若被采纳便是大功一件,即便说错也不过一笑了之,无伤大雅。

陆泽立于原地,侃侃而谈,全然不觉朝堂前列那些目光——如看死人一般,冰冷地落在他身上。

赵斌望着那道身影,轻笑道:“哦?不知陆卿以为,这田部所司何事?”

陆泽见赵斌竟知自己姓名,脸上得意之色更浓,当下向上略一躬身,道:“陛下,昔年太祖皇帝有言:‘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耳’。此乃许民间自由买卖田土,由我等士绅代天子理田,为陛下收纳赋税,充实国库,以富我大宋!昔年名相亦言:‘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想来这田部,无非掌农桑劝课、教民耕种而已,何须擢至吏部之下,位列礼部之上?岂不贻笑大方,显得我大宋不知礼乎?”

赵斌闻言,面上掠过一丝冷笑:“说得好,代朕收税?那朕倒要问问陆卿,你陆家替大宋‘管’了多少田亩?”

陆泽被这一问,不由语塞,略一沉吟,目光扫过前排官员,待落在一人身上时,心中忽定,遂躬身答道:“回陛下,臣陆家自太祖朝便薄有资产,至今百年,子孙繁衍,家口日增。如今家中仅有薄田约三十万亩,佃户五千余户,岁收粮约二十五万石,依制纳夏税秋粮,折钱约两万七千余贯。”

言毕,他目光又悄悄掠过前排那人,这才低头看向金砖地面,心中暗想:“张浚不过一闲散旧臣,家中尚有田十万亩。我陆家根基远胜于他,报三十万亩,应当恰如其分。”

原来陆泽方才所望,正是立于梅执礼身后的张浚。此人自富平之役后,在临安地位尴尬,赵构对他不冷不热。即便如此,张家仍累计田产十万亩。不过张浚为人较之陆泽更为忠厚,每年所产之余粮,多自愿输官入国库,田亩数目也据实以报,加之他未附秦桧,未失气节,因此在赵斌朝中,尚有一席之地。

陆泽却以为,赵斌对官员兼并田产并无约束之意,这才敢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