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长孙冲已经明白,房遗直此举必然有深意,只是他还没有完全参透其中的关窍。“房遗直,你别让我发现你是故意诈我,要是如此,等我弄清楚真相,我还是会回来找你算账的。”
自古以来,赈灾工作始终被视为最为棘手的任务之一,其难度之大,尤以监管层面为甚。
无论是历史长河中的哪个时期,想要做到滴水不漏、面面俱到,都是一项极为艰巨的挑战。
即便是后世,在科技与信息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赈灾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依旧不容小觑。
回溯到大唐那个辉煌而又充满挑战的时代,赈灾的难度更是被进一步放大。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仅仅是组织百姓参与集体行动就已经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更遑论高效地组织他们投入到赈灾的具体工作中去。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总有一些人抱着混吃等死的消极态度,缺乏自救的意识和行动力。然而,面对这样的困境,并非毫无解决之道。
长孙冲离开后,程处亮、尉迟宝琪和房遗直三人开始深入探讨房俊所提出的赈灾方案的可行性。他们深知,赈灾虽主要由朝廷主导,但百姓的自救同样至关重要。
如果仅仅依靠房家等少数贵族的救济,那么赈灾的意义将大打折扣,因为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无法覆盖到所有受灾的百姓。
毕竟,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无法与天灾人祸的广泛影响相抗衡。
程处亮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明白赈灾的最终目标并非仅仅是保证不死人,而是要让受灾百姓能够重新站起来,恢复生活的常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仅仅满足于不死人的最低标准,那么从长远来看,很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滋生惰性、削弱民众的自救能力等。
房俊所构想的赈灾方案,正是着眼于彻底解决百姓的后顾之忧,帮助他们恢复生存下去的信心和动力,重建家园,实现生活的可持续性。
这样的赈灾理念,不仅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更展现了对社会长远发展的深刻洞察。
“你们都认为这个方案切实可行吗?”
“不错!房大哥,这个办法真的非常好,它不仅巧妙地解决了很多迫在眉睫的问题,而且还能让百姓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一些自救互救的技能,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尽管水灾带来的破坏力确实令人心生畏惧,但绝非意味着我们就束手无策,只能坐以待毙。很多人往往在灾难来临之前,就在潜意识里否定了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在内心深处早早地认定了自己无能为力,什么都做不了。
“既然大家都没有异议,那就立刻着手准备吧。”此时,望向窗外,只见那些灾民们一个个眼神空洞无神,脸上没有丝毫的生气与活力。
麻木与空洞仿佛成了这里的主旋律,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压抑与绝望的气息,就连那些天真烂漫的小孩子,此刻的眼神中也失去了应有的光芒,看不到任何对未来的希望,感受不到一丝一毫的生命活力。
“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已经够可怜的了,为什么还要在我们的救命粥里掺上泥沙,让我们连这最后的一点口粮都吃得如此艰难?”
牛大强此时的心情异常沉重,与其说是郁闷,倒不如说是被一种深深的愤怒与不公所填满。
他的身旁站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皮肤被阳光晒得黝黑发亮,一看便是那种常年在外为生活奔波劳碌的人。他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满是补丁,此刻正与同村的一些人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愤恨与不满。“房公子可是出身名门望族,接受过良好的教养,按道理来说,他不应该对我们这些底层的百姓有所不满或者轻视才对,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呢?”
牛大强眉头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