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8章 拯救全市的纺织产业(1 / 2)

其实文天霖做事也比较小心,而且他的小心不是那种偷偷摸摸,而是尽量把不合法的行为隐藏在合法之内。

杨辰其实也是这样的做法,区别在于,杨辰是为了消除隐患,就是有人非要拿来做文章,查到最后,也没办法。

因为杨辰没钱把装自己口袋里面,就不算什么大错。

这样做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有人能帮你说上话,不然的话仍然没用。

这就跟有人拿慈善当护身符是一个道理,因为真的管用。

其实杨辰要车并不合适,因为车这玩意太招眼了,但杨辰既然想要,文天霖有什么不愿意的。

对他来说,反而还能多赚一笔呢。

达成一致后,对方会尽快派人去定山县开展前期工作,到时候也会签订合同。

文天霖也爽快地答应,只要预付款一付,他这边就把车送过去。

实际上就是提前把该给杨辰的回扣给了。

这件事一结束,杨辰来津海的目的也基本上都完成了。

只是方璧海那边还不说走,杨辰也没有办法先走。

但是丁步铭和裴野阔可以回去了,正好把各自的业务完成。

方璧海这边,应该是想跟津海市的市委书记见一面再走,只是对方一直在京城开会,没有回来。

终于等到袁书记回来,方璧海去见了一面,回来之后,他才透露了自己想见袁书记的要求。

前几年纺织市场好的时候,市里强行拉郎配,把几家棉纺企业合并到一块,成立了一个棉纺公司,本意是想做大做强,再创辉煌,可是这种强行揉合到一块的,不仅没有发生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反而还是各自为战,而且内斗加剧。

加上棉纺市场形势竞争日益激烈,顿时很快陷入了困境。

这个时候问题出现了,纺织行业是一个技术和人员双重密集型行业,就是对设备的依赖非常高,同时对熟练工的要求也非常高,两者缺一不可。

两者,一个决定了上限,一个决定了下限,没有先进的设备,就算把工人累死,效率也不可能提高一个量级,但没有工人,你就算是设备再先进,光是质量合格率就能让人感动死。

如果是一个私企,老板可能马上更新设备,不然的话就要被淘汰了,没钱哪怕是借钱,或者贷款,也得上设备。

但是对于市棉纺公司来说,已经是亏损状态了,那来的钱换设备,挣到钱才能换设备,不挣钱换什么设备。

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问题。

而且下面这么多企业,谁先换,谁后换,都是个问题,都想先换,而且都想拿到钱自己去换,结果各显神通,最后都没有换成。

到方璧海接手的时候,已经是积重难返了,经常有拿不到工资或者医疗费报销不了的工人过来上访,而且现在的情况,你救一家,其它的上访更厉害,要求就得全救。

市里甚至想过,当时怎么合并的,再怎么拆开,各人的孩子各人抱走,你们自个怎么救,市里就不管了。

可是对于各县区来说,当时你们收走的企业,形势好,产值高,缴税多,不让你们收你们非收,我们胳膊扭不过大腿,只能答应。

结果现在你们搞了个半死,又想当包袱甩给我们,怎么可能。

这就跟当时是个如花似玉的小姑娘,或者是个俏丽漂亮的小媳妇,你硬生生地抢走了,结果现在成了半老徐娘不说,身患重病,又要还给我们,肯定不愿意要。

市里当时一直没有全力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还勉强能够生存,市场好一阵坏一阵的,好的时候也能干。

但是企业没有决策权,对于企业负责人来说,干好干坏又没有区别,还不如摆烂呢,或者趁机想方设法,把国有利益转移到自己手里。

所以形势日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