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一封圣旨,赢官人岳云受封国公之位,这封赏早在朝会开始之前,就经由赵斌和经纬台众臣商议,所以在场的韩世忠等人都知道其中内情,唯有岳飞是被几人算计了一番,后知后觉下投了同意票。
至于法子倒也简单,岳云本就功劳不小,依功劳封从二品的镇国将军应当应分,加之其勇武过人命他执掌京畿也在情理之中,岳飞之所以会不同意,只是当父母的总觉得自己孩子没那么好罢了,因此议定官职之时,赵斌索性免去了岳云姓名,只提功劳封赏,如此一来岳飞自然没有劝阻的借口了。
至于说豫国公一事则是岳飞功大,封无可封,赵斌索性听从李纲的建议,功劳荫及子孙,至于说驸马都尉一事正是昔年开封城内兄弟之约,依照赵斌的脾气自然不会事后反悔,加之赐婚一事本就是天家私事,所以赵斌也没同旁人商议,钦命赵忠写了这么一道圣旨。
可赵斌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却将岳飞推至殿内无上尊荣之位。一时间,满朝文武纷纷躬身道贺,声浪如潮。
待恭贺之声渐息,赵斌整肃神色,朗声道:“中央既安,地方待定。自靖康以来,天下义士云集,忠勇之辈前仆后继,抗金兵、御外侮,历经十余载鏖战,终得今日太平。然军制经年紊乱,如今天下既定,自当重整军制。”
“这些年来,军中多有老兵,皆是为国效命之人。其中不少带伤负病,若仅赐银遣返,恐难维系生计。况前日按察司、提刑司、田部皆来奏请,言天下动荡日久,地方积案如山,私垦田亩无数,现有官吏力有未逮。故朕意已决:调军中年逾三十五之老兵,转兵为吏,分属按察、提刑、田部三司。”
“此举一则可抚慰将士之功勋,二则可使其领受俸禄安度余生,三则我大宋将士虽年华渐长,犹存护国卫民之志——入按察司可保境安民,归提刑司能体察民情,隶田部则知守土之艰。”
赵斌目光缓缓扫过殿内群臣,温声问道:“不知诸卿意下如何?”
话音刚落,只见一员武将应声出列,抱拳时铠甲铿锵作响。他虎目微红,声如洪钟:“陛下此举圣明无双!末将代军中数万儿郎,叩谢陛下隆恩!”说罢深深一揖,宽厚的肩背微微颤动。
另一侧老臣王庶也抚须颔首,眼角笑纹深镌,接口道:“陛下始终心系军卒,臣感佩万分。有此良策,解甲将士归乡可安,实乃上上大吉”,他声音虽不如前者洪亮,却字字恳切,满是欣慰之情。
赵斌闻言微微点头,“如此一来,军中军士怕是要削减不少,各军成军时间不一,募兵时间不同,恐怕等老卒返乡之后,各军人数就更参差不齐了,故此,朕决意,借此良机,重整我大宋军马之制!”
“其一,自今日起,我大宋恢复募兵之制。然此后凡投军者,必为良家子弟。昔年天下动荡,曾以囚徒充军;如今天下已定,若犯罪之人仍可入伍食饷,岂非助长民间恶行?故自今而后,军中只纳良家子。入伍者服役三年,或凭军功晋升,或领饷归乡。服役期间,一应衣食由朝廷供给,另按月发放俸银五贯。”
“其二,自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之祸犹在眼前。故我军仍沿用更戍之法,各军分驻要地,每三年一轮调。调令由枢密院签发,调防区域由枢密院草拟,最终经四院两司及群臣阁僚共议而定。”
群臣闻言,纷纷颔首称善。却见苗德林适时出列,眉宇间凝着一丝忧色,拱手奏道:“臣启陛下,我大宋如今拥兵百万,若每卒月俸五贯,则全军岁支俸银高达六千万贯。如此巨耗,恐朝廷岁入难以为继啊!”
赵斌微微一笑,从容应道:“苗卿所虑甚是。然则一者,昔年伪帝临安半壁朝堂,我朝岁入已逾亿贯,今天下河山万里,税银虽未入库,但总不会少过半壁河山,况且如今府库合数国继续,数逾亿万贯;二者,今四海承平,海上商路与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