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老碗盛娃(2 / 4)

天朝丝路 香烟煨石头 4221 字 2022-01-23

胖婶当然是帮厨的最佳人选之一,快乐的大嗓门仿佛无处不在,渲染着这苦辣酸甜的日常,乐观向上忧愁远离。

“狗剩,去吧寿哥儿三喜叫来,吃烤串。”

“胖嫂,啥好吃的,给小叔子也来点呗!”

“几个羊腰子给娃娃们解馋,你掺和个屁。”

“小碎娃可不敢随便吃羊腰子,你也太心急了吧。”

“咋滴,老娘想早点抱孙子不行啊!狗心放开车轱辘转,我家狗剩有对象了,不会去祸祸你家黄毛丫头。”

“我家招娣可比二妮强多了,不考虑考虑?”

“二妮屁股大,天生旺夫相,将来肯定多子多福,老娘喜欢。赶快去干活,就数你最爱偷懒。”

…………

红柳条前腿肉,还夹杂两块羊腰子足足半斤干货,‘刺啦啦’油汪汪喷香扑鼻,三个小家伙喜笑颜开大呼过瘾。

后门这玩意估计最早是从后厨兴起,从而蔓延了整个社会;能走后门有路子那可是倍有面的事情,即便是两千年以后的社会,依然方兴未艾,传承不绝,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

“老陕楞娃碗真大,面条一盛箍到尖。一碗下肚撑的欢,老碗会上谝闲传。”

灶台上摆放着几摞兰花海碗,关中人喜欢叫它‘大老碗’。

最特么夸张的是,狗剩一岁多的小不点弟弟狗蛋,留着锅盖头,穿着红肚兜,坐在灶台上一口差不多一尺高的特大号兰花海碗里,嚼着手指头,不哭不闹玩得不亦乐乎。

马丹,这可是难得一见的奇观啊!

提起这‘大老碗’,胖叔眉飞色舞,说的头头是道。

这个“老”字不仅代表了老碗从周祖不窋(buchu)开创农耕文明的悠久历史,同样表明这是碗中“老大”的意思。除有一种亲切感之外,一个“老”字也孕育了深刻的文化含义。

“海碗”就更海阔天空,有容乃大了,足见老秦人的气度不凡,一切凡尘琐事,爱恨情愁,皆可装进这大海般广阔的老碗中,噗啦啦,咕噜噜吞掉,淅沥沥,哗啦啦就没了。

关中老碗在饭碗当中,绝对是碗家族中当之无愧的“大哥大”,大得就像南方人盛汤用的盆。据说,“碗盆难分”便是陕西八大怪中的一怪。

关中农村自古有所谓“老碗会”,陕西人吃饭图得就是个热闹劲儿,他们喜欢一起扎堆儿吃饭,人们把这叫做“老碗会”。

每到饭点,各家各户的美食便盛在老碗中端了出来,自由聚会在向阳的地方。有时候,谁家的饭好吃,就会给别人家孩子,毫不吝惜地盛上一碗。比起那些关上大门,在自家里偷偷地享受美食的人来说,陕西人则显得豪爽和洒脱了几分。

大老碗的来历也有它的社会背景。关中农村,自古以农耕为主,皆是靠体力劳动来完成的。体力劳动是实打实的劳力付出,需要体力与汗水。另外,体力劳动需要乡邻的互相帮助,劳动也就培养了乡亲之间的友谊,这种现实背景中的各种关系,便构成了乡人“老碗会”的文化景观。

在劳动中力大无穷者,自然碗大、饭量大,谝起来声音也大、底气足。当一群人三三两两地蹲在大门外,各个捧着自己的老碗,一边晒着暖洋洋的太阳,一边山南地北谝着闲传。谈天说地,说社会,说心里想说的话,痛痛快快,无所顾忌,一切皆自然。过着如此悠闲而自在的生活,这是上天对三秦儿女的恩赐,骨子里的豪爽劲儿,也表现在这一日三餐的容器中。

吃多吃少见本事大小。

这“大、重、厚、笨”的老碗表面,看去有点愣头愣脑,但是,骨子里却透着一种朴实和憨厚劲儿,正像陕西人的秉性一样。正宗的陕西大老碗,碗深而圆,其容量起码有一般吃饭用的小碗七八个之多。

说起这逐渐享誉世界的“大老碗”,产地就是铜川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