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肉烂在锅里(1 / 3)

朱英的信件,通过几日的周转,在加急的情况下,很快就到了朱元章的手里。看着大孙的字迹,朱元章笑得跟孩子一样的开心。就现在的朱元章来说,对于苏州地区富商们的处置,那都是旁枝末节,大孙的消息,才是最为关键的。而喜悦,自然是需要分享的。朱元章看完之后,便让身边的刘和蒋瓛也看看。刘和蒋瓛,在朱元章身边多年,自然明白这个时候,就是勐夸太孙的时候。刘和与蒋瓛对视一眼后,刘和率先说道:“太孙殿下行事,果真是行非常之事,不为凡俗所束缚。”“那些商人,只能被太孙殿下玩弄于鼓掌之中。”“依老奴所见,要不了多久,那些江南富商,就只会唯太孙殿下,马首自瞻。”“江南的隐患,也当是以逐渐的消除。”朱元章闻言,微微颔首。江南地区,对于朱元章来说,一直都是一块心病,虽然没有太多起义造反的事情发生,可朱元章对于江南,更加的特别注意。颁布的《大诰》中,其中规定拒绝为君主效劳的读书人要处以死罪。这一条,就是针对江南来的。大量财主的家产被没收,许多文人惨遭迫害。看似是底层官员的问题,实则是朱元章暗中指使。还是同样的套路,当地方的民怨过于大了之后,那些迫害文人的官员,就会成为替罪羊的存在,被朱元章赐死,安抚民心。不过在这其中,也有不少真心办事的官员,遭到了波及。如之前的苏州知府魏观,与魏观交好的文人高启、王彝这些,便是如此。朱元章称帝前和陈友谅争地盘时,魏观就加入了朱元章的阵营,是资历比较深的开国功臣。他是读书人出身,朱元章称帝后,他曾担任过国子监助教、侍读学士、礼部主事,也到过地方任职,后来年纪太大就退休了。魏观退休后不久,苏州知府陈宁因横征暴敛被朱元章罢官。朱元章重新启用魏观,任命他为苏州知府。魏观到任苏州后,废除了陈宁的苛政。后来朝廷想将魏观调到四川,苏州百姓向朝廷上书,请求让魏观继续在苏州做知府。朱元章一时也没有想到替代魏观的合适人选,就同意了。苏州指挥使蔡本和魏观有矛盾,他向朱元章上书攻击魏观,指出他的两项罪名:一是在张士诚宫殿遗址修建府衙。二是征召农民修建水利工程,这没有遵从朱元章体恤民力的指示。蔡本说魏观做这两件事,是因为有谋反的心思。朱元章接到蔡本的上书后,并没有立刻治魏观的罪。他一直很相信魏观,而且魏观当时已经六十九岁了,造反实在不合常理。而且苏州的军队是由指挥使蔡本掌控的,魏观作为知府调动不了军队,他拿什么反。为了弄清真相,朱元章派了一位名叫张度的御史前去苏州进行秘密调查。张度假装成民工,参与修建苏州府衙。刚开始张度没有发现什么异样,直到给府衙安装大梁,魏观举行了一个上梁仪式,并邀请老朋友、苏州大文豪高启写了一篇《上梁文》。魏观和高启的命运就此注定。只是波澜不断的江南一带,直到目前来说,都没有正式彻底消除隐患。明面上没有问题,暗地里却危机四伏。对于朱元章来说,他想留给子孙的江山,是一个固若金汤,天下太平的江山。必然要在有生之年,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所以目前大孙的行动,就显得很是重要了。蒋瓛见陛下没有说话,沉思片刻后目光转向自己,便就知晓要听听自己的意思。毕竟,太孙殿下的信件,可不是说能白看的。不过在蒋瓛的心中,早就有了腹稿。通过锦衣卫一些传达的卷宗来看,蒋瓛对于太孙殿下的动作,有了更深的认知。“启禀陛下,臣感觉太孙殿下在江南兴办船厂,可能有着更为远大的目标。”这话一出,自然就吸引了朱元章的目光。“说来听听。”蒋瓛抱拳作揖道:“陛下,臣认为,太孙殿下看似是在江南地区兴办船厂,好似是在从事商道之事,实则以臣看来,太孙殿下的目标,应当是远在海外。”“太孙殿下如若是整治商道,其实在江南有非常之多的选择,便是京师的酿酒厂,制衣厂,纺织厂,糖霜厂,瓷器厂哪个不能为太孙殿下开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