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一章 海上(2 / 3)

唐奇谭 猫疲 3265 字 6个月前

区。

相对于军用战船的楼船、艨艟、斗舰、走轲和游艇、海鹘的分类;民用的大船则是以千料(石)为分野,千料以下的命名千奇百怪,各具地方特色的沙船、福船、广船等等,但千料以上相对统一。

以拥有最基本跨洋能力的,千料、千五料标准的飞鱼船、剪尾船为起步,按照吃水的负载分为旗鱼级、鲛级、鲨级、鲸鲨级、小鲸级、巨鲸级不等。但越大船只,对港口水深和泊位的要求就越高。

因此,通常唯有各大市舶司所在的港口,才能短暂的泊岸和后续维修、营造的条件。而江畋正是得益于此,在福州市舶使所在的外海甘棠港内,正好遇上了这么一支,顺道北上的巡洄大船团。

所谓的巡洄大船团,乃是寰宇海内的航线上,一个相当特殊又不可或缺的存在。最早可以上溯到梁公执政的末期;因为海外大征拓运动的方兴未艾,但民间的海上运力已经被压榨和运用到了极限。

因为,与南线的南海——天竺——昆仑洋——赤海,沿途遍布番邦城邑补给方便的传统航路不同;从东南沿海出发的船只,远跨大洋抵达新洲大陆的海途中,仅有些零星分布的莽荒岛屿可供接力。

因此,早期的航行条件相当的艰险恶劣;前往新洲大陆的船只,浪损和失踪的比例甚大。全靠早期唐人的探索者,在大洋深处的岛屿上,前赴后继建立起来的据点和港坞,才得以慢慢坚持了下来。

故而,作为梁公晚年留下的德政和遗泽之一,就是大建远洋巨舰数以百计;并由官方出面组建教习所,突击训练大量的船工、水夫和导航、测绘等辅助人员;组成一支定期巡游在东海外域的船团。

也最终在付出了无数代价之后,摸索出了一条相对稳定的航线。也就是从最南端的交州大港出发,一路北上经过沿海各大港市,补充物资、人手和移民之后;抵达北端的流鬼国(库页岛)金山港。

然后,再沿着大片冻土、冰海边缘的海潮,航行月余抵达新洲大陆最北端的突出半岛(阿拉斯加);籍此以海岸线为参照一路南下,抵达新洲西部沿岸的唐人诸侯领地,及殷人归化各族的聚居地。

在此修整和补充数月、半年不等之后,才会继续进发前往南方的海中列岛(中美洲地区);一路穿行和中转过新洲南部沿海,唐人建立的城邑和诸多土族番邦之后;才会重新驶入大洋折转向东行。

月余后抵达大小澳,再经南海诸国返回交州。这些远洋跨海环行的船队,最终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传统;这就是依靠季风和海潮的规律,长年轮番巡航在东海南海之间,名为巡洄大船团的由来。

正所谓是逐风而来,溯流而去。发展至今,也没有特定的起始港区和长期停靠处。基本上就是巡洄大船团所过之处,不断有官私民间的船只加入,也在或长或短航行过程中,不断有船只相继退出。

但无论历代如何的来去变动,作为最初出海的百余艘巨型海舶,却是相对稳定保持规模的沿袭至今;乃至因此形成了好些,数代繁衍生息在船上的所谓船团世家;唯有新旧船只更替才会短暂上岸。

哪怕朝廷每年光是维护和补充,要付出海量的人力物资,历代争议不断而依旧坚持下来。因为大船团不但养活和带动了,上下游规模巨大的产业和人员生计。也代表朝廷在远海外藩的威势和治权。

相对于那些与中土关系密切,仰赖甚多的唐人诸侯与城主、邑长而言;任何归顺的外夷土族想要再起异心;就下次大船团带来的不再是珍贵的丝瓷茶纸;而山呼海啸的大军和地动山摇的炮击。

当然,相对来时的内江车船船队,一路下来巡游沿岸各地的过程;回程就没有具体的要求和任务,走海路显然要更加迅捷和方便的多。再加上各自归属的问题,江畋将部下分成了两部分各自上路。

其中,一部分外